地球的資源,一直被無限期地開發。科技研發,爲人類帶來世紀躍進,毀滅卻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。
對於風車,有種特殊的情意結;就像巴黎埃菲爾鐵塔,總能牽動一些憧憬浪漫的人心。風車一直以來都是荷蘭的標誌。老祖宗們依靠風力進行農作,進一步把能量轉換,像魔術師般,把動力變成電力,提供綠色能源予人民。如果人類的心靈,也有一台這樣的轉換器,把悲觀消極的負能量自動轉換成樂觀積極的正能量,世界會變得多美好啊!
降陸維也納之際,機窗外深淺褐綠的農作物田間,零零散散的風車躲在雲朵底下,若隱若現。這段前往維也納的三趟飛機旅程中,十分幸運地都被划在機窗旁的位子,震撼的日出、壯麗的風車,一覽無遺。從機艙裡瞅見,風車的扇葉隨著風勢,緩緩轉動。内心有種莫名的悸動,感念偉大的發明為人類大開方便之門。方便得那麽理所當然。
維也納科技博物館(Technisches Museum Wien)就在下榻的酒店旁,成人收費10歐元(本人是覺得有點不划算)。裏面除了以文字敍述科技的原理及其發展史,更有模擬試驗讓大衆手腦並用且深入了解。身為理學院畢業生,對這些科技原理或多或少有些概念(只是更多的以歸還給老師們了)。求學時期,對於理科的掌握比較得心應手;相比文科雖有興趣,但卻難以精專,更別提對商科的一竅不通了。對文字感興趣,得感謝兩個人中學教華文的林老師以及《普門》雜誌沈總編:前者上課時不局限課業内容,跳出框框讓同學們學習思考;後者對中文文字的熱忱,以言行身教感染身邊的每一位。對於馬來西亞現在一成不變的填鴨式教育,在博物館只有展覽物及其平面文字敍述,更甚的只求成績單漂亮而洩露考題也在所不惜;如斯教育,如何讓馬來西亞的莘莘學子跳脫框架、發揮研發創意呢?
二戰時期被納粹佔領的維也納,市内林立著戰爭遺物:納粹怪塔(Flak Tower),戰爭期間為納粹軍扮演防衛的角色,空軍來襲,讓人民躲入塔内。從Hop-On
Hop-Off巴士上的語音講解及維基網資料顯示,此塔的鋼水泥墻厚達三米半,足以抗衡空軍襲擊。除了提供安全保護,更有醫療設施在内,確保該城市的安全。納粹怪塔主要建于德國的柏林(三棟)和漢堡(兩棟);位于維也納怪塔則有三棟,連接呈三角,以期保護維也納市的安全。納粹怪塔外墻呈原始水泥色,並未有任何漆料上色。當年若納粹軍團獲勝,塔表層將會被漆成黑色,並刻上壯烈犧牲的士兵軍人。塔雖如昔,卻見證了納粹的煙消雲散。
身為國際都市,維也納繼紐約、日内瓦後的聯合國駐地城市。在新市鎮區,多瑙塔、聯合國綜合建築辦公樓坐落于此。這附近的建築有別于維也納市區的傳統風格,採用簡約時尚設計,不愧是國際都市典範:剛柔並濟、新舊更迭。維也納對於節能減碳的努力,除了巨大項目風車發電外,更從小細節著手深入。隨處可見節能省油的汽車穿行街道之間,行人道上擺放著一列腳踏車供大衆租借使用,公共交通多樣化(火車、地鐵、電車、巴士)並網絡發達遍佈市區;先見之明的規劃很重要,大刀闊斧的改革亦舉足輕重!
世紀以前,發明電話的貝爾被質疑;而如今,少了網絡連接猶如世界末日。時代變遷、科研計劃,給地球帶來的變化,是禍還是福?大學時期,生物科技再生能源權威的教授一再強調:Planet,
People, Profit 這三個P在發展期間必須平衡。失衡的後果,微弱的人類承受得起嗎?
|
降陸維也納之際,機窗外深淺褐綠的農作物田間,零零散散的風車躲在雲朵底下,若隱若現。 |
|
動力變成電力 |
|
風車的扇葉隨著風勢,緩緩轉動 |
|
維也納科技博物館(Technisches Museum Wien) |
|
哪裏是天堂? 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挂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 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。 |
|
維也納科技博物館内人造衛星,傳達訊息。 |
|
維也納科技博物館-無窮無盡無邊無際。 |
|
維也納科技博物館-人類的飛行夢想成真 |
|
防火系統 |
|
隨著風的方向起舞 |
|
節能省油小汽車。車子小小的,夠用就好。 |
|
新市鎮(右)依傍多瑙塔(左) |
|
國際綜合中心 |
|
新市鎮設計時尚的建築 |
|
馬車在馬路上。聽説馬路的寬度,與馬屁股有關係的哦? |
|
行人道上擺放著一列腳踏車供大衆租借使用 |
|
戰爭遺物:納粹怪塔(Flak Tower) |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此文部分段落刊登于大腳印